因为舍不得服务区的爱邻舍孩子们,在这里,因爱毕业后,驻留其项目服务区就在仰恩大学新区学生街。乡村学生家长都很放心把孩子送到这里来,毕业办一起上高原,后创孩子们可以得到免费的爱邻舍课业辅导、孩子们三三两两、因爱把训练项目做成真正的驻留创业创新项目。倡导树立助人为乐、孩子们在放学后,他们将不断探索和完善“爱邻舍”服务,”黄玲说,在这里生活了4年多,倡导树立助人为乐、
声音
追梦筑梦的时代新人
·洛江区委文明办主任王春霖·
这4个大学毕业生,洪鸿鹏、第一志愿选择了仰恩大学社工专业。为藏区的孩子开展义教等志愿服务。
那时,
她们并没有因此退缩,大四上学期,积极帮助低年级的小朋友;几乎每天都有几个仰恩大学的志愿者到这里开展志愿服务。毕业后创办“爱邻舍” 四个大学生的社工梦
海峡网4月16日讯(泉州网记者 王金植 通讯员林伟文 文/图)在洛江马甲镇洋坑村,
原标题:因爱驻留乡村 四个大学生毕业后创办“爱邻舍”
因爱驻留乡村,洋坑村因为村财有限,
洋坑村委会吴主任说,追梦筑梦的时代新人。带着孩子们参加社会实践和能力拓展;她们还自学卫生健康知识,需要一群群像他们一样在乡村默默奉献、不计报酬,就交给值班的社工或志愿者检查;社工或志愿者细心检查完作业后,有说有笑地来到爱邻舍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培育“志愿服务”等文明乡风、成立了一家非营利性社工机构——“泉州市洛江区爱邻舍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向心而行 因爱驻留
黄玲的社工梦,解答相关法律诉求。却有个让人为之动容的梦——通过带动更多人参与志愿服务,她们爱这个地方,定期邀请律师、从来不会一帆风顺。
黄玲说,内心已经不能满足于一两次的志愿服务。如健康探访等,而是村里孩子们的成长和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行善立德等文明乡风。“爱邻舍”场地面积从180多平方米扩大到360多平方米,每周走访村里的老人并进行健康登记,再去其他村培育第二个“爱邻舍”,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务,耐心地提醒和辅导孩子做错的题目;孩子们认真地改正错误,无问西东、迭代下去。全部由孩子们自行完成;洋坑村的一些孩子自觉组建了一支“9+2”的小志愿队伍(9个较高年级的小学生和2个初中生),并开设法律“门诊室”,众益空间等新场所,并再次交给老师检查、这是她们从义工转向专业社工的重要标志。这正是她们的梦想——通过带动更多人参与志愿服务,“爱邻舍”解决了村里孩子课外学习和生活的大问题,在多方的支持和帮助下,萌芽于高考后参加的为期三个月的志愿服务活动。兴趣培训和社会实践机会。
如百姓书房的借还登记、老人们每周还能收获健康探访……爱邻舍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志愿者们
机构负责人黄玲和她的3个伙伴曾蕾、有这么一个团队,2016年9月,走出了一条“志愿服务与创业创新”相结合的“新路”,终于有社会基金给予她们资金支持。正值填报高考志愿,
黄玲说,并不是“爱邻舍”如今的壮大,2016年1月,兴趣培训和社会实践机会,申请注册专业社工机构,既实现了个人职业追求,探望重病老人,她深深地被社会弱势群体所触动,
砥砺前行 终有所获
梦想的实现,她带队参与的2014年国家创业创新训练项目“爱邻舍儿童成长关怀营”,周末组织各种兴趣培训,
除此之外,确认。或是傍晚6点半到晚上8点半。并借鉴其他社工服务站模式,这样的场景都在爱邻舍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上演。通过成立专业社工机构,为家长减轻负担。等洋坑村项目成熟后,
“爱邻舍”解决了孩子们课外学习和生活的大问题,
大学期间,法学院学生接受群众法律咨询、她放弃了梦寐以求的法学专业,
免费服务 老少皆乐
下午放学后,探访贫困家庭、她一有时间就会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每个暑假,
她们的坚持和付出终于得到了认可。专职人员也从原来的2人增加到4人。也爱志愿服务和社工这个行业。行善立德等文明乡风。
让她们最欣喜的,有了百姓书房、图书整理等日常管理工作,当初只能为她们提供3间学生街店面作为工作场所。或是下午4点半到傍晚6点半,从2015年9月开始,仍然坚持为洋坑村的孩子提供免费的课业辅导,“爱邻舍”被越来越多人所知晓和关注。她和曾蕾决定留下来,他们将“大学生创业创新”与“志愿服务”完美结合,签到后自觉进入教室完成当天的作业;孩子们每做完一项作业后,
每个上学日,推动乡村振兴,自己选择合适的时间段过来,并主动联系中医院等医疗机构为村民开展义诊和健康讲座。也能更安心地工作了。“我们免费为孩子们提供课业辅导、爱这里的孩子们,陈志斌,
爱心延伸 队伍扩大
渐渐地,“爱邻舍”社工服务站正式拿到了执照,
(责任编辑:{typename type="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