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用过的石桌凳玻璃罐来厦 部分精品预计10月21日展出
原标题:陈嘉庚用过的陈嘉出石桌凳玻璃罐来厦 部分精品预计10月21日展出
厦门海关关员与华侨博物院人员一同清点捐赠物品。(雷国华摄)
陈嘉庚长孙陈立人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记者何炳进摄)
-其长孙陈立人向华侨博物院捐赠近百件侨史文物
-部分精品预计10月21日陈嘉庚诞辰纪念日向社会公众开放
海峡网讯 (厦门日报 记者 崔昊 郭睿)在陈嘉庚先生倡办下落成的石桌华侨博物院收到了一件特别的60岁“生日礼物”——由陈嘉庚先生长孙陈立人定向捐赠的一批文物,其中包括陈嘉庚用过的凳玻石桌凳、玻璃罐等。璃罐昨日上午,厦部这批珍贵的分精侨史文物实物资料在厦门海沧保税港区接受开箱查验,厦门海关给予快速通关放行。品预
记者在厦门海沧保税港区查验现场率先领略了这批文物的计月风采,其中有直径达2米的日展红木圆桌、高约1.5米的陈嘉出木质梳妆台、保存完好的庚用过精美玻璃器皿、古色古香的石桌屏风、Toyota牌脚踏缝纫机等,凳玻共计9箱50余件套、璃罐近百件物品。
“我感情最深、最珍贵的是一套石桌石凳,它曾铺陈在我祖父故居的花园中。”陈立人告诉记者,这套石桌石凳从1920年左右保存至今,有近百年的历史了,期间父辈们几经搬家但从未将它抛弃,一直留在身边。
现场还有一些1939年以前陈嘉庚用过的玻璃罐,他曾用它们装糖果装红枣。文物中也有部分是陈嘉庚生前好友的后人委托陈立人代为捐赠的,比如上世纪在新加坡做米商生意的蒋姓华侨用过的一张红木桌。
1959年落成的华侨博物院是由陈嘉庚先生一手创办的,是新中国第一座由华侨集资兴建的文博机构,也是我国最早全面系统展示华侨华人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这些物品是华侨华人发展史的重要见证物。此次接受捐赠的物品,表达了华人华侨铭记历史的心声,也是对华侨博物院的重托。”华侨博物院副院长钟志诚告诉记者,华侨博物院是祖国与华人华侨联系的一扇窗口,博物院会努力保护这些珍贵物品,把陈嘉庚先生及广大华侨华人的精神传承下去。
据介绍,为了能够顺利完成该票货物的正式报关,确认捐赠物品的品名及年份,以便主管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对该批货物进行评估并出具证明,华侨博物院向厦门海关所属海沧海关申请申报前开柜确认。海沧海关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对接小组,指导院方准备相应的通关材料,顺利完成本次进境文物的申报准备工作。
专访
家里常年堆满文物捐掉一批又收来一批
陈立人追随祖父脚步,1998年至今已陆续捐赠近千件文物
昨日,清明节回乡扫墓并专程护送该批文物回厦的陈立人先生接受了本报独家专访。他说:“把文物捐赠给博物院,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看到并了解这段历史。我们后辈也要向祖父学习,继承并弘扬嘉庚精神。”
这并非陈立人第一次向华侨博物院捐赠文物。1998年至今,他已陆续捐赠近千件,从最初抱着文物坐飞机到后来用集装箱装载。这些文物一部分与陈嘉庚先生有关,是其在南洋生活的见证;另一部分则是当地华人华侨捐献的,以居家生活用品为主,包括家具、瓷器、石器、金属、玻璃制品等。
此行来厦,陈立人一方面是为清明扫墓,另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看着文物被完好地运进华侨博物院。“1986年第一次来的时候,这里(华侨博物院)还是靠自然光反射到展厅里,也没有空调。”陈立人说,那也是他第一次来到厦门。
在华侨博物院,陈立人见到了祖父留下来的财富。“很多铜器、瓷器、字画,还有一些苏联的东西,都是我祖父自己收来又无偿捐给华侨博物院的。”此后,每次回厦门,陈立人都会尽力找时间去博物院走走,了解关于文物的知识,也更了解自己的祖父。陈立人说:“那时候我慢慢开始觉得,既然陈嘉庚是属于大家的一个人,为什么我不将他遗留给我们的一些东西捐赠出来。这些放在家里只有我跟孩子们看,但捐赠出来能看到的人就多了。”于是,1998年前后,陈立人开始往厦门运文物。他位于新加坡的屋子,楼上楼下、室内花园常年堆满文物,捐掉一批又收来一批。
在陈立人的感染下,他身边越来越多的华人华侨也开始主动捐献。他们中不少人也曾到过厦门,走进过华侨博物院。由陈立人送来的这份“生日礼物”,将经过华侨博物院整理编号,预计在今年10月21日陈嘉庚诞辰纪念日暨陈嘉庚创办华侨博物院60周年纪念日之际,挑选部分精品向社会公众开放。
(责任编辑:娱乐)
-
▲洒上一些花露水,靠近火源很容易引燃海峡网8月21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林利萍 李方芳/文 陈巧思/图) 最近,江苏一名女童涂擦花露水时,9岁的小哥哥在一旁玩打火机,火焰腾起,女童的脖子一圈被严重烧伤 ...[详细]
-
时间昨日凌晨地点东山附近海域救援进展“东二飞”救起5人过往船舶救起6人截至昨日下午仍有1人失踪救生员将遇险船员吊运到直升机上(图/东海第二救助飞行队)海峡网讯(厦门日报记者曾嫣 ...[详细]
-
海峡网1月28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林墨涵 念佳丽通讯员 崔莹)近日,导报记者从厦门市政集团了解到,灌新路灌口中路-环湾大道段)工程正式通车了,这标志着灌新路全线通车,厦门又增添一条城市快速路。灌新路地 ...[详细]
-
海峡网1月28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林墨涵 念佳丽通讯员 崔莹)近日,导报记者从厦门市政集团了解到,灌新路灌口中路-环湾大道段)工程正式通车了,这标志着灌新路全线通车,厦门又增添一条城市快速路。灌新路地 ...[详细]
-
海峡网8月16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一家火锅店的“后厨”,居然设在未经备案审查、现场环境脏乱的一间民房内。近日,同安祥平市场监管所根据举报线索,对这个藏身民宅的“私 ...[详细]
-
身穿黑色服装、戴着头盔的嫌疑人推走一辆白色电动车,被监控设备记录下来图/集美警方供)海峡网讯 文/厦门日报记者 房舒、 通讯员 刘祎暾)当石某某戴着耳机,摇摇晃晃地从巷口走进来时,他怎么都想不到,集美 ...[详细]
-
海峡网讯(文/厦门日报记者薛尧、实习生林钦圣)明明已经离开厦门3年多,却被突然告知还有两条宽带线路需要缴交共计4000余元的欠费,究竟是何原因?近日,市民沈先生拨打日报968820热线。欠费接了通来自 ...[详细]
-
十名道德模范上台领奖(图/厦门日报记者黄嵘摄)海峡网讯(文/厦门日报记者卫琳)昨日下午,第七届厦门市道德模范颁奖典礼暨“文明鹭岛·点赞厦门”我们一起来朗读第二季展 ...[详细]
-
展示厦门蓬勃生气 三位“90后”创作《浮生厦门》获逾80万点击量
团队成员张舒昂在沙坡尾拍摄。《浮生厦门》视频截图。海峡网讯 文/厦门日报 记者 邓宁 供图/受访者 ) 湖海相接、白鹭掠影、夜景璀璨、烟火巷陌……不同的厦门元素在快镜头与慢 ...[详细]
-
鼓浪屿钢琴码头的虞美人摇曳生姿,旅客纷纷驻足欣赏(图/厦门日报记者林铭鸿摄)殷磊观天今明两天,岛内最高气温可升至21℃至22℃,后天最高气温将蹿升至24℃。海峡网讯(文/厦门日报记者殷磊、通讯员小庄)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