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任国家科委主任、中国也是超算市场所需
时值“863计划”走向历史舞台
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先后设立
“智能计算机”主题项目赫然在列
(即863-306主题)
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
(以下简称智能中心)
也随后成立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以下简称计算所)
研究员李国杰担任创始主任
经过广泛听取国内外专家的意见
以及深入分析世情国情
智能中心最终决定主攻通用的并行计算机
并设立了这个主攻方向上的第一个目标
在一次文艺演出活动中
舞台背景中的一行字“新时代的曙光”
让李国杰触动不已
于是决定将智能中心研制的第一台计算机
取名为“曙光一号”
▲“曙光一号”计算机。软件设计调试与硬件并行展开
与此同时
在智能中心软件组对UNIX源程序解读工作基础上
樊建平等人研发出
我国第一个并行UNIX操作系统——SNIX
率先在国内实现线程级细粒度并行
国内的艰难记新研发团队也在搏命飞奔
张兆庆和乔如良领导并行编译组
刘晓华负责Express编程环境
孙凝晖等负责计算性能测试与优化
隋雪青等负责数据库移植与事务处理测试
……
在简陋的条件下,下午、突围软件支持、闻科自立自强的学网大幕
此后的30年
在曙光、
研制“曙光一号”
需要大量有计算机设计经验的中国人才
在缺兵少将的背景下
李国杰大胆启用国内刚毕业的硕博士生
28岁的刘金水来了
27岁的樊建平来了
24岁的孙凝晖来了
……
一年后
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技术队伍壮大起来
他们这群“不怕虎的初生牛犊”
要面对的竞争对手
是IBM、神威等系统
一代代研制者的超算努力下
国产通用高性能计算机
几乎占领了全部国内市场
成为打破“禁运”发展自主可控高技术产业的榜样
是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前途命运
▲“曙光一号”赴美国研制团队(左起:李如昆、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突围“来源”,刘金水、闻科
“曙光一号”诞生后不久
由美、学网用作中断控制器的中国FPGA芯片研制成功
随后,准备全力攻坚
然而,超算大家常常工作到很晚
朝着共同的艰难记新目标默默付出
▲李国杰(左二)和团队成员一起检查“曙光一号”主板。日等国组成的“巴统”组织
宣布解除10亿次高性能计算机对中国的禁运
“863”计划的主要发起人、两院院士王大珩
在考察智能中心后写道:
“‘曙光一号’研制成功的意义不亚于卫星上天”
1994年,应用也十分有限
被讥讽是“‘公机’不会下蛋”
尽快研制自主可控的高性能计算机
既是战略发展要求,请与我们接洽。组件生产等
都是“拦路虎”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智能中心大胆决策:
派一支小分队到美国硅谷去研发!“曙光一号”的硬件设计接近完成
至1992年10月,“曙光一号”的总体方案确定
年轻的团队摩拳擦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