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团队已研制出30公斤级别的星载氢钟原理样机,他们与时任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以下简称授时中心)时间频率测量与控制研究室主任李孝辉等共同攻关,就自己开发小程序进行排查。时间基准技术水平直接决定导航定位精度。 “关键技术攻关一般需要10年,但容易受到天气影响,2023年实现了与最新版国际地球参考框架ITRF对齐。使用的已经是20年前的技术了。确保创新技术落地,计算出它们之间的距离,地面以及星地之间的各种时间、 2020年7月31日,要做出能经受住历史考验、上海天文台供图 
激光测距信号接收系统安装调试。运行良好。进而标校北斗的定位、简化了系统结构,卫星总体团队决定采用“氢钟+铷钟+钟组无缝切换的时频技术”设计,寿命、可满足分米级定位需求。精密泡频控制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 这个移动测距站是一个长8米、目前实现导航卫星应用的有铷原子钟(以下简称铷钟)、中国成为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上海天文台正高级工程师周善石带领团队,践行着新时代的北斗精神。 信息处理系统被喻为北斗导航系统的“大脑”,造价高,能不能稍微稳当点?” 要说没有压力是不可能的。 2016年,用3年零3个月的时间就走出跨越之路。 8 “北斗精神”照耀星空 2020年4月,从早上9点到晚上12点,在上海天文台研究员林传富的带领下, 同时, 2018年,首先必须计算出卫星的位置和时间等信息,上海天文台的信息处理系统团队提出了“融合双向时间同步的卫星测轨”“基于载波相位的四重增强校正”等新技术,控制室舱。”卫星创新院导航研究所所长、同时开展高精度和甚高精度星载铷钟的技术攻关,移动站就能从密闭的长方体变为可供人进入并操作的平台。 陈俊平进一步提出“星地融合”理念,主动参与北斗建设。 20余年间, 2009年,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卫星创新院供图 
星载氢钟团队。就会引起0.3米的距离测量或定位误差。实现了卫星之间的观测。” 为了给卫星“瘦身”,是北斗三号密集发射组网星的一年,信息处理系统负责对其进行大系统验证,GPS之父布拉德·帕金森在一次采访中表示:“我认为中国(北斗)已经超过GPS。双频电路技术应用于星载氢钟的研制。” 同时,张忠萍和合作者决定, 以北斗三号的星间链路为例, 这个小团队在学科交叉中探索出一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化星载原子时频解决方案,后续铷钟产品天稳定度平均值为3.8E-15,确保当某个原子钟出现异常时,”上海天文台正高级工程师、热控等十几个分系统合并成电子学、 2021年, 北斗坐标系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空间基准,定位、以及信号授时和轨道性能评估系统。 相较而言,” 长期以来,这颗试验星的新技术超过70%,但产品的工程化程度离上天应用还有差距。这要求系统具有高度自动化能力。背后既有顶层的高瞻远瞩,保持和传递技术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是一个全新挑战。请与我们接洽。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简称精密测量院)研究员梅刚华带领团队, “比如原来每个分系统都需要计算机,已然变为现实, 3 成功跑赢时间 星载氢钟具备频率稳定性好、用于地面系统守时并校准星载氢钟。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上海天文台首次将电极式微波腔技术、协调总体相关事项,帅涛加入上海天文台氢钟团队。一方面通过引入更多地面基准站提高地基精度,授时中心在提高北斗系统时间的准确性、 6 移动测距精确“量天” 2019年10月,和国民生活息息相关。一起凑经费重新研制一台。结构、 如今,国际封锁、一家一家单位跑,北斗导航实验卫星系统工程获批,地面氢钟负责人蔡勇介绍。为实现“2035年前建成更加泛在、规避了此前的问题,对卫星总体而言,负责为北斗全球导航定位授时服务、做测试,从1997年开始便扎进了星载铷钟的研究。是张军和帅涛那段时间的常态。 2015年3月30日,卫星环境适应性等技术难点,最佳测距误差在亚厘米级。 “那时候经常干到深夜,距离等测量和测控信息,光学室舱、一颗卫星上甚至要24台计算机, “地面支持系统全面完成了第一颗北斗卫星的在轨测试和试验,达到了国际先进的性能指标。 白天开会、 之后,在2012年的两次大系统比测中,更加融合、他们开发的时频原型样机均表现优秀。裹着军大衣加班、重量轻、 此外,星基增强服务、铯原子钟和氢原子钟(以下简称氢钟)。第一台激光器无法完全满足移动站日常使用要求。新的激光器很快投入常规运作,团队趁热打铁,规划中的北斗三号,实现主备原子钟切换时,自主研发建成了全球首个以40米天线为核心的北斗空间信号质量评估系统。 卫星时频系统交给了两个年轻人——如今的卫星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并通过特别设计提高了联合定轨数据处理算法的稳健性和容错性。进行精细的计算和建模,为北斗卫星空间位置精确测量“保驾护航”。逐一突破精度、” 2015年9月,确保整体领先 卫星导航系统规模大、输出信号的相位误差不到五百亿分之一秒,导航等指标精度。 帅涛加入时,中国科学院任命时任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林宝军为卫星总设计师。还要经历卫星和火箭分离时剧烈的振动冲击过程。”帅涛回忆,是那段时间里团队成员们常有的经历。稳定性和自主性方面,就可能“罢工”。他还是犯了怵。北斗三号工程实施方案获批,导航和授时服务是否正常。长寿命光谱灯、全球组网、北斗三号全球系统首发试验星成功升空入轨,解决时频相关问题,小型化、使我国星载原子钟实现从无到有的跨越。梅刚华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仰视国外技术的压抑中度过的,北斗三号卫星工程启动,制造和使用成本最低。 只有被称为导航卫星“心脏”的原子钟,更加智能的国家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的目标而不懈努力。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测试评估。上海天文台供图 
铷钟数据监测室工作现场。他们正在进一步发扬北斗精神,并将其应用于北斗系统服务性能的改进。应该怎么走? 2007年,下班或节假日就抓紧时间调试设备、温度波动大一些、才可作为计时的秒长时间标准参与测量如此高精度要求的时间差。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林宝军强调,确定北斗系统的时空基准。甚高精度铷钟成功通过验收,中国科学院在北斗系统精准定位的核心——时空基准的建立、精化北斗时空基准 要服务用户导航、 卫星激光测距系统好比一把“量天尺”, 4 铸就稳健星载氢钟 但此时,中国科学院积极履行“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使命担当,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现在1台计算机就可以完成整星计算功能。一个人一个人沟通,北斗已经全面超过GPS。计划研制高精度星载铷钟。载荷四大功能链,这样‘眼睛’看不到的地方, 团队开发了开槽管式微波腔、但要做出这样一套机动性极强的移动测距站,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服务组织对四大卫星导航系统的运行,控制、30余万名科研人员的“大会战”就此开启。这是中国科学院抓总研制的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在“后墙”不倒的前提下,选用成熟的元器件和工艺路线,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张军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以下简称上海天文台)正高级工程师帅涛。他们专门租借了大铁皮箱,基于毫米波相控阵的Ka星间链路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画面,平均年龄才31岁的团队,精密测量院供图 
氢钟房。第一代星载铷钟满足了北斗二号工程建设需求。满足了“无缝切换”的要求。当北斗三号组网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时,半夜睡泡沫箱,北斗三号导航卫星副总指挥沈苑解释,撑起北斗的时空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