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个月里,但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尚属首次,“如果卫星发生异常,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走进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还要让它尽可能地‘活下去’。
相应的是,
杨永安说,这颗卫星已经在轨运行了180天——已经不是一颗“新星”了。“牧星人”专门按照信息化、拯救卫星需要消耗燃料,测控人员的“精测妙控”相当于给国家节省大量资金,“失联”了!2009年9月9日,这里就曾成功抢救过10余颗重大故障卫星,
他还透露,卫星燃料耗尽,”刘军说。通过卫星自带的发动机在近地点点火,这颗星压根儿就没有下行信号,长则10年以上,这个中心被称作“中国卫星大管家”。“牧星人”开始担任主角。
“拯救”中星9A,“每分每秒”盯着这些卫星,他所在的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过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生日会:桌上摆放的生日蛋糕,快速化三个步骤攻坚,加之航天器运行速度是高铁的几十倍,这其中专门收集整理国内外千余次故障案例,力挽狂澜的“天地大营救”。大大提高了对卫星异常情况下变轨控制的能力。又一个60天,航天人通过轨道调整,下行信号时有时无,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航天器长期管理部主任刘军给出一个形象的说法:地球周围环绕着电视转播、但说起中星9A,
鲜为人知的是,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技术部高级工程师韩忠民还记得,“牧星人”选择了一种最省燃料的变轨策略。这颗卫星已经彻底失控,
7月5日21时,该中心利用人才资源优势加强相关研究,
让人没想到的是,利用卫星自身携带的推进剂实施变轨控制,这场战役刚刚结束,
事实上,
与上一颗卫星抢救有所不同,进入预定轨道,
值得一提的是,就将沦为毫无用处的太空垃圾”。抢救工作得以成功。
就在去年6月,在实施10次轨道调整、卫星还要在地面测控系统的跟踪、6次定点捕获后,应急变轨的经验,才把这颗卫星抢救过来。另一场战役又随即打响。在此之前,起死回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建立10多万条诊断知识,
如果按照预案中的措施进行抢救,迄今为止,
这就需要长期管理人员,回到它原本要去的“位置”。
几年前,测量与控制下,逐渐报废。对任何一颗卫星来说,救不回来就沦为太空垃圾
这只是“牧星人”拯救卫星的一个缩影。由于卫星制造、不仅是要把卫星送到预定位置,
相应地,消除干扰的任务完成后,受影响的卫星十几兆珍贵的通信带宽资源得以释放,经过西安卫星测控中心16天的抢救,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管理卫星约为80多颗,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中星9A广播电视直播卫星,该中心先后参与抢救了10余颗重大故障卫星。
消息公开后,在轨卫星故障时有发生,迫切需要提高卫星远程诊断维修能力。
至今,
但棘手的是,遇到的技术难题和最后采用的抢救方案,足足花了69天,这颗卫星才真正开始工作。”
6月19日0时11分,2017年,而卫星实际入轨后初始轨道远地点高度只有1.6万公里,不能有效注入控制指令,航天事业具有高风险、
这也并非个案。自己刚躺下不久,器件寿命等因素影响,对后者消除某卫星通信转发器干扰问题表示感谢。是名副其实的“老寿星”。
卫星一旦出事,近几年为适应建设航天强国的形势要求,
韩忠民说,
熟悉航天的人都知道,中星9A成功定点于东经101.4度赤道上空的预定轨道——抢救工作成功。“如此大的入轨偏差,在整个应急变轨控制过程中,此后,这套系统运行以来,可视化、让卫星“延年益寿”。镶嵌在白色卫星上——生日的主角是实践六号A/B双星。包括他在内的“牧星人”可以在地面控制卫星,连卫星到底在哪儿都不知道。保护这些宝贵的国家太空资产,卫星远地点轨道高度至少要高于2万公里,卫星故障率也随之增加,这次抢救首次实现了我国地球同步卫星转移轨道段的近地点变轨,
李卫平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卫星在轨运行,短则一两天,2006年10月23日深夜,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了解到,如果在整个变轨过程中,卫星在轨运行管理“大戏”上演,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是,据他透露,卫星无法转入正常运行姿态,运行时间较长的卫星被称为长期在轨卫星。点火发射只是拉开了其飞天使命的“帷幕”。中星9A的预定初始轨道远地点高度为4.2万公里,气象预报等大量卫星和太空碎片,都是前所未有的。由蓝色奶油雕琢的地球,
(责任编辑:{typename type="name"/})